近年來,油氣田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發展已經成為趨勢,多項新技術、新方法正在助力智能油氣田的開發建設,讓傳統油氣行業的勘探開采變得更“聰明”。在11月11~12日舉辦的2022數據社會與數字經濟暨“一帶一路”合作國際學術會議上,多位專家作出如上表述。
近年來,國內油氣企業依托“一帶一路”空間信息走廊打造新型數字油氣田。據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油田高級專家郝寧介紹,中國石化積極融入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區域勘探、煉化、石油工程領域。他們聚焦高效勘探和效益開發,采用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數字孿生、北斗衛星導航等新技術,開展智能油氣田建設,推進勘探開發業務協同、生產運行高效管理、軟硬件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,建立區域集中監控和智能調控中心,實現單井無人值守、區域集中調控、遠程支持協作,提升實時監控分析、生產預測預警、流程動態優化、運營智能決策能力,打造協同化、一體化、智能化的勘探開發新模式。
針對油田數字化轉型的業務需求,中國石化充分利用北斗衛星、5G、高分遙感等技術構建空天一體化的新型網絡體系,支持更靈活、更廣闊范圍的互聯互通。比如油田利用北斗衛星定位與短報文系統技術動態監測,并將現場生產數據實時回傳,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進行圖形化智能化展示分析,實時監控生產,提高現場決策效率;利用“北斗數傳”通信+遠程終端單元(RTU)數據采集技術構建北斗通信數據采集傳輸系統,實現數據無地域限制的采集與傳輸;針對川東北復雜山地地質災害頻發的特點,普光氣田集成“北斗+GPS”信號高精度解算技術,建立管道地質災害風險綜合評價模型,對周邊地質災害實現風險全方位實時監測預警。
專家還表示,我國油田數字化經歷20多年發展,從信息化初級到數字油田再到智能油田階段,無論在設備、技術和生產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。但數字化建設到底為企業節約了多少成本,提高了多少采收率和油氣產量,增加了多少經濟效益,一直以來難以量化確定,影響著油田數字化的投入與可持續發展。由于缺乏較好的評價策略與評估體系,數字化投入產出評價研究也因此成為國際公認的軟科學研究難題。
“影響油田數字化效益的因素很多,主要包括公用參數、基礎數據、開發數據和成本費用等,涉及的項目十分繁雜?!遍L安大學智慧油氣田研究院總工崔維庚透露,他們經過多年研究開發出油田數字化建設經濟評價體系,可以為油田企業數字化建設提供重要的量化和考核依據。以某采油廠為例,2021年原油產量230萬噸,原油售價3121.23元/噸(稅后),生產成本為1688.44元/噸。經系統模型計算,數字化經濟效益為12.6億元。經專家確認與經驗估計,符合程度較高。
由于油田數字經濟很多因素難于具體量化,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確定的價值計算。同時還存在價值因素之間的相互疊加性與重復性,因素本身又存在各種干擾和影響因子,數字油田經濟效益評價并非完美,可進行計算校正。